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報導:將司法資訊系統委由行政權管理,可能侵害法官獨立性。
Read More
Latest Posts
疫情下的限制及補償:現況分析
2021-02-18
本文就對於「醫事人員限制出國之補償」及「空服員配合國家政策而染疫之補償」分別整理兩事件之發展與討論,觀察社會於此段時間發生之紛爭、及國家相對之因應,並在後續的文章中近一步討論國家之補償措施是否足夠、及人民是否有權利要求國家補償等問題。
Read More
以人工智慧輔佐法院心證?——統計證據的觀點
2021-01-30
在關於證據法的討論中,普遍認為,人類法官在運用證據判斷事實的過程中,往往是一種模糊的狀態,是一種難以測量的洞見。此外,人類法官可能有情緒控管的問題,也可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帶有歧視或偏見。對此而言,「機器人法官」會不會比人類法官做的更好?
Read More
Opinions & Comments
AI在洗錢防制及打擊資恐業務上的實際運用
2021-01-11
公司雖建構了有效的法令遵循計劃書、AML / CFT計劃書,但在實際操作時,法令遵循人員最受到挑戰的是,這些客戶所帶來的客戶資料、日常交易記錄,不可能單純以人工紀錄和更新。高效且全面的法令遵循計畫不僅需要專業的CCO制訂年度計劃書,購買足夠詳細的洗錢高風險名單,對公司項目、金融項目、公司客戶的風險掌握,皆是建立在大量的數據分析之上。國際上的大多數法令遵循及洗錢防制專家均一致認為,公司日常的法令遵循業務是需要AI技術才足以支撐。
Read More
數位時代下的國民身分證與身分識別政策建議書
2020-11-03
內政部目前正推動換發具有晶片功能的第七代國民身分證,以其能強化防偽功能保障民眾權益,並能配合數位化時代的到來與國際接軌。然而,身分證的晶片化引起諸多關於資訊安全、自由民主人權衝擊、法律規範基礎與政府課責性的知識性爭議。
本中心為貫徹本院協助釐清事實,促進政府與社會大眾間溝通交流的責任,於2020年7月29、30日舉辦「數位時代下的國民身分證與身分識別」研討會。本政策建議書即為前述研討會後進一步開展的成果總結。希望社會大眾能透過本政策建議書,獲得關於新一代國民身分證的充分資訊,而能真正思考、選擇自己的未來,實現民主政治的理念。
Read More
以數據實作看AI與運算日常生活
2020-10-29
AI不僅已經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當中,且正透過持續的創新,重新定義日常生活進行的方式。智慧手錶、手環和其他穿戴裝置可隨時地搜集個人生理與心理相關的數據,提出以更健康方式生活的建議,還能隨時監督並在建議被忽略時進行提醒。而智慧助理、虛擬管家或未來的伴侶機器人,則能鉅細彌遺地將日常生活的言語、眼神或肢體等互動過程,以數據形式紀錄並分析,來達成使用者渴求的生活或陪伴方式。
Read More
圖像語言
2020-10-05
有了語言,人類有了文明。而圖比語言更早出現,更隨文明演進而發展。在圖所藴育的視覺世界中有人文與藝術,也有科學與科技。圖可以描繪已經存在的事物,也可以用來描繪尚未存在的事物,圖正是如此在人們想更真確地描繪眼前事物下而不停地演進,演進到能準確地描繪出想像的事物,進而讓想像成真而創造出新的事與物。圖因此可以說是一種圖像語言,與文字語言般一同地推動文明的演進。本次演講分享講者在設計教學與研究的實行過程中,如何在圖像語言的架構下定義出與自己溝通的手繪圖像母語:分析性速寫;以及用於與他人溝通而隨數位科技不斷發展的圖像共語:數位生產線。演講分享兩種圖像語言的基礎架構與相互關係,並在透過高動態範圍影像技術,讓數位影像能呈現出眼見真實的忠實圖像的框架下,分享過去幾年運用圖像母語與圖像共語的概念所發展出的一些研究成果。
Read More
「數位瑞士」下國家、個人與資訊服務業者的三角權力結構
2020-09-23
當成千上萬的用戶使用科技公司的產品與服務後所創作的「行為剩餘」(Behavioral Surplus),使這些公司累積了規模難以估計的資產與資源,甚至富可敵國,我們該如何想像國家/政府與這些公司之間的關係? 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教授Kristen Eichensehr 試圖提出「數位瑞士」(Digital Switzerlands)的概念,藉以理解當代全球化社會下政府、科技公司、個人使用者三方之間的三角關係。數位瑞士的概念包含兩大主張: 1)科技公司與國家政府屬於同等地位,而非從屬之;2)科技公司某種程度上保持中立地位。
Read More
News
川普的帳號被各大社群媒體停權,號稱言論自由天堂的Parler被下架
2021-01-22
美國現任總統拜登於2021年1月20日已經正式上任,截至1月22日,Twitter已經刪除川普的帳號,任何用戶都無法搜尋到該帳號。Facebook則保留川普的帳號與貼文,但川普本人無法再用該帳號發文。Parler在網路上形同被終止營運,其用戶不能再使用該社群媒體。
Read More
法院批准臨時禁制令,禁止美國政府關閉TikTok
2021-01-08
美國總統川普在2020年8月6日頒布第13942號行政命令,禁止所有受美國司法權管轄的任何人或企業,皆不得與擁有TikTok的字節跳動公司(ByteDance Ltd.)及其子公司進行交易。其後,美國商務部根據川普的行政命令頒布相關規範。此事件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字節跳動公司揚言會以司法程序對抗這道行政命令。
Read More
美國總統川普對TikTok發出禁令
2020-08-24
2020年8月6日,美國總統川普發布一道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在本命令發布45天後,所有受美國司法權管轄的任何人或企業,皆不得與擁有TikTok的字節跳動公司(ByteDance Ltd.)及其子公司進行交易。
Read More
美國總統川普封殺TikTok
2020-08-07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0年8月1日表示其將運用緊急經濟權力或是行政命令,禁止知名短影音社交應用程式「海外版抖音(TikTok)」於美國營運。
Read More
情緒辨識技術:心理學家的質疑
2020-05-06
近五至十年來,科技公司陸續投入情緒辨識技術的研發與銷售,成為規模六千億台幣的產業。然而,該技術的理論基礎仍受心理學家質疑——情緒真的如此容易被解讀嗎?本文將依序介紹情緒辨識的學理辯論、目前情緒辨識技術應用的風險以及學者對情緒辨識技術研發上的建議。
Read More
AI Papers
人工智慧時代的個人資料與疾病控制
2020-09-23
人工智慧可以基於資料進行運算,從人類的行為中推測出其健康情形,即使該等人類行為與健康情形不盡然有直接關係,亦然。同樣地,人工智慧時代中各種數位科技的運用,可以監控特定個人的位置並據以追蹤傳染性疾病,也可以從個人消費紀錄中辨識出懷孕的顧客,甚至可以從社群網站的資料辨別出潛在自殺者。換言之,現代人的網路生活特性,使得上述推測、監控與追蹤成真,無論是社群網站、智慧型手機、穿戴裝置,以及其他各種主動提供個人資料或被動繳出個人資料紀錄的行為模式,都因此製造了「潛力無窮」的數位足跡。
Read More
如何用AI創造社會共善?──AI公共化的契機
2020-08-14
雖然AI與過往科技有相當的類似性,都加速了社會資源與人才流動的M型化,並帶來更多關於人權、隱私與倫理的挑戰,但是仍有若干重要的本質差異。本文嘗試提出,這些AI的特質使得科技參與社會發展有機會開展出「AI公共化」的新方向。
Read More
Artificial Wisdom: A Philosophical Framework
2020-02-20
Human excellences such as intelligence, morality, and consciousness are investigated by philosophers as well as AI researchers. One excellence that has not been widely discussed by AI researchers is practical wisdom. In this paper, I explain why artificial wisdom matters and how artificial wisdom is possible by responding to two philosophical challenges to building artificial wisdom systems.
Read More
New Brave World?——AI與法學、哲學、社會學的跨界遇合
2018-12-01
科技進步與創新,意味機會與風險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既衝突又相互依存。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無疑是進行中的另一波產業革命,不管稱作Industrie 4.0或是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回顧歷史上交替推進的產業革命,技術革新提高產能、改變人類社會生活,也伴生新的社會問題與管制需求。
Read More
初探人工智慧中的個資保護發展趨勢與潛在的反歧視難題
2018-11-01
在當今以大量資料之分析為基礎的第二波人工智慧發展浪潮下,個人資料的保護課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在應用上引發歧視的難題。
Read More
AI Camp
以人工智慧輔佐法院心證?——統計證據的觀點
2021-01-30
在關於證據法的討論中,普遍認為,人類法官在運用證據判斷事實的過程中,往往是一種模糊的狀態,是一種難以測量的洞見。此外,人類法官可能有情緒控管的問題,也可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帶有歧視或偏見。對此而言,「機器人法官」會不會比人類法官做的更好?
Read More
人工智慧、大數據與個人資料保護
2020-11-26
人工智慧的脈絡此議題在國內談及多,各樣的商業活動及運用已經幾乎想像不到哪個領域是不需要資料、不需要人工智慧技術。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於1983年提到人被解譯的危險性,以現今而言是十分有可能,如娛樂或電影已經逐步展現,這是個資保護上的疑慮。
Read More
開放銀行與消費者賦權的想像及挑戰
2020-10-23
先行回顧過去幾年間金融市場發生了何種質變,乃至於現金金融科技會需要從另一視角看到。很多金融理論、法律制度、規範層面的創新需要發生。將之稱為虛擬與開放的金融體系質變,金融體系的本質是記憶與信任,在一個金融體系中有許多陌生的交易主體,其間之所以能締結交易、產生金流,再下一道交易,背後有個很重要的基礎是有一個機構,在陌生交易主體間擔任信任攻擊者的角色。該機構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金融中介機構,也可以用銀行理解。故銀行所扮演的角色是,接受政府高密度的金融監管,換取作為市場信任攻擊者的對價,扮演擔任市場攻擊角色。為何要市場攻擊、信任攻擊?因為沒有信任,交易就無法發生,故這是金融中介機構存在的第一個要務。隨著此要務的建立,開始在金融中介機構中慢慢積累出,我將之稱之為以金融機構主導的記憶體系。
Read More
AI Camp專區引言
2020-09-07
AI Camp是「人工智慧與法律規範學術研究群」的簡稱,由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推動。本學術研究群的建立與運作,旨在嘗試集臺灣法學界群體之力,以憲法、行政法、刑事法、民事法、商事法、金融法、智財法為經,以法哲學、國際法、區域法、法律史為緯,結合國內關注此一領域且學有專精的法律學者,共同投入人工智慧法律問題的研究,進行廣度與深度兼備的理論探索與實務分析。
Read More
Events
公共性與AI論壇(三):朝向可解釋性的AI:法學上的意義與運用實例
2021-01-29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將於2021年2月26日邀請臺灣大學法律系黃詩淳教授,舉行「朝向可解釋性的AI:法學上的意義與運用實例」論壇。
Read More
公共性與AI論壇(二):照顧機器人的法律與倫理議題
2021-01-22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將於2021年1月22日14:00邀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張兆恬副教授,舉行「公共性與AI論壇:照顧機器人的法律與倫理議題」。
Read More
說疫講法工作坊(五):Covid-19政策分析之初探
2021-01-15
中研院法律所將於1/15(五)舉辦說疫講法工作坊(五),主題為Covid-19政策分析之初探。歡迎報名參加!
Read More
數位與人文講堂(二):數位人文下的歷史普及 Making the Future of the Past: Digital Humanities and Popular History
2021-01-06
數位化時代下的⼈⽂學科總是在追趕著瞬息萬變的科技潮流,⽽奠基於傳統分析史料及⽂本的歷史學,近年來努⼒地在數位⼈⽂下找尋適合⾃⼰發展的空間。本演講將透過討論數位歷史點、線、⾯的發展及展望,進⽽討論數位⼈⽂和歷史普及化的關聯。
Read More
說疫講法工作坊(四):「To close, or not to close: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and border restrictions」「關閉/不關閉」: 國際衛生條例與邊境管制
2020-11-27
中研院法律所將於11/27(五)舉辦說疫講法工作坊(四),主題為“To close, or not to close: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and border restrictions”「關閉/不關閉」: 國際衛生條例與邊境管制。歡迎報名參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