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ject
計畫主題
AI時代下數位社會的人文課題與法治反思計畫
計畫背景與研究主旨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發展,為科學技術進化的一環;相對於此,人文社會科學則是在科技發展之下進行對應思考與問題探討。面對人工智慧快速發展與廣泛運用的時代潮流,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課題與核心任務主要有二:一是如何合理促進AI的創新與應用;另一是如何有效處理AI所帶來的風險和規範必要性議題。從以上兩個核心任務出發,在科技部(現國科會)人文司規劃推動下,以「人工智慧的創新與規範: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互作用跨領域專案計畫」(108年8月1日起至111年7月31日止),進行跨學門的跨領域合作,逐步累積研究成果。
上述跨領域專案計畫執行的成果顯示,人類已進入AI時代,社會也正朝向數位化的方向轉型,公共領域與私領域的世界秩序持續呈現數位結構變遷之勢,所謂「數位社會」的形成已是AI時代潮流所趨。惟社會遷易與變貌非朝夕立就,成因與動源至為紛雜。面對以AI為驅動元素所帶來的各種政經社文問題以及對法治國及基本權的衝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迫切性,尤勝於以往。在此基礎下,AI的跨領域研究不僅值得繼續推動,甚且探索視角必須跳脫以AI為對象的單向研究,需要的是更大格局地關照社會結構變遷的各種交互作用,方能提出較具宏觀性與前沿性的觀察與觀點。基於上述研究考量與目標設定,乃提出「AI時代下數位社會的人文課題與法治反思」專案計畫構想,以「數位社會」為核心概念,探討並反思AI驅動下政經社文的法治課題。
研究目的
就社會發展與政府決策來說,人工智慧的跨領域研究取有其必要,對AI發展可能衍生的倫理法律社會影響及其相關對策的擬定而言,更是不可或缺。本計畫期能累積AI與機器學習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能量,冀有助於當代AI治理架構的建構,厚實AI的學術研究基礎,提升AI發展與應用的實務產值。
計畫架構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計畫AI跨領域的後續專案研究將朝以下重點推進:
- 針對新的社會現象進行資料蒐集與問題探索;
- 持續儲備AI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的專業人才;
- 協助其他計畫團隊研擬相關規範;
- 針對新的研究議題(如元宇宙)所產生之倫理與法律爭議提供政策建言;
- 持續建立AI研究之國際網絡連結,推動並形成國際學術研討社群。
針對新的社會現象進行資料蒐集與問題探索
本計畫以「數位社會」為主題,探索AI時代下的各種人文課題,自需從掌握社會現象著手,一方面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包含文獻資料、社會調查實證資料等),另方面從中耙梳出既存的人社問題,同時認識並發掘新興問題,再進行深度探索。例如針對新興的「元宇宙」現象(虛象與實象),探索其理論面與實踐面的人文課題。
針對新的研究議題(如元宇宙)所產生之倫理與法律爭議提供政策建言
基於資料蒐集問題探索所得,抽繹提煉出研究議題(尤其是元宇宙的現象與問題),以便進行系統性分析,關注焦點尤其重於技術與人文的交互影響及其所存在或衍生的倫理與法律爭議,透過跨領域的腦力激盪,研提可供相關主管機關參考的政策建言。
協助科技部其他計畫團隊研擬相關規範
本計畫除了團隊本身進行跨領域研究外,為增強跨領域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擬與其他AI研究團隊計畫合縱連橫,形成跨計畫的學術對話區塊,共同研議AI規範與法制。
持續儲備AI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的專業人才
隨著科技的全面升級與人文議題的多元擴散,單一學門的AI研究取徑逐漸轉進為「跨領域對談」、「跨部會論壇」與「人文主題深度對話」三種模式,交互為用,此同時意味了AI跨領域人才培育與儲備的重要性。在此思維下,本計畫擬以平台運作模式吸引並主動邀請AI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的專業人才共同投入AI的跨領域研究行列,一則增能AI人文研究的量能,另方面儲備AI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的專業人才。
持續建立AI研究之國際網絡連結,推動並形成國際學術研討社群
不僅是內國專業人才的培育與儲備,力足以跨領域對談的基礎,更可跨出內國研究範疇與學術圈界,以跨國參照與學術社群溝通對話為導向的AI人文探索取徑,勢將成為AI人文研究的主流。因此,持續建立AI研究之國際網絡連結,推動並形成國際學術研討社群,不侷限於內國學術旨趣之一隅,突破AI研究的外在條件制約,將AI研究的射程範圍朝既廣且深又不斷進化的方向邁進,使台灣在全球深耕AI的趨勢下跟上腳步、邁向永續,為本計畫目標重中之重的義趣所在。
計畫架構圖

主要內容
基於上述研究考量與目標設定,本團隊提出「AI時代下數位社會的人文課題與法治反思」專案計畫構想,以「數位社會」為核心概念,探討並反思AI驅動下政經社文的法治課題,簡要說明如下:
「數位社會」問題面向的跨學門及跨領域探索
針對「數位社會」概念檢視各種觀察角度與批判觀點,歸整與梳理各種說法與界定,凸顯並歸整其同質性與異質性,藉以建立對話與論辯的平台,促進各領域專家學者間多元對立與正反觀點的平衡併陳,突破並擴展既有思維框架,延伸新興觀念,建構前沿思維架構,提出法制政策建言與問題解決思考方向,為本計畫最主要的訴求與目標。
AI、自動系統、演算法、機器人的人文研究
時下有多種切入視角與論述取徑,本計畫選定以「數位社會」為主題與核心概念,旨在藉由術語形塑現實世界的思維取向,設定研究框架與計畫目標,以透視某些未必反映真實的概念與觀念,提供具分析性的價值意涵,反映特定被關注或被忽略的新興現象,匯聚研究的目光與思緒,形成滾雪球般的學術對話。例如「機器學習」或「自動決策系統」是否必然聯結或等同於人類的意圖性、自由意志或意識等觀念,仍處於未知狀態,值得進行跨領域探索。
社會變遷與科技進化的價值選擇與法制對策
單一學門的研究往往只呈現當前數位轉型的某些面向,無法提供全景式與整全性的解釋與敘事。透過何謂「數位社會」的跨領域集思,將理念予以階層化,探索概念的始源社會及其背後的觀點底蘊,指出概念的侷限性與脈絡性,並將多元且多樣的現象整合在特定具開展性的觀念之中,嘗試提出可以支撐起透視全局的圖像,使分散的特徵得以前景化。因此,本計畫將探討「數位社會」概念背後的觀念,追溯各種可能的觀念本源,包括理解「數位社會」概念的需求,引動何種公共討論、學術思考、經濟活動、政治模式,檢視其成因及反思社會變遷與科技進化的價值選擇與法制對策。
數位社會的基本人文課題
數位社會的基本人文課題,可分成社會結構的「數據化∕數位化」與「平台化∕虛擬化」、數據的「貨幣化∕資本化」與個資的「殖民化∕勞工化」四個面向進行問題的交互探索。關於社會的數據化(datafication)與數位化(digitization)部分,主要探討重點包括資料(數據)的角色與重要性,資料(數據)產生、散佈、交易(交換)的方式與過程,以及資料(數據)對社會、政治及文化產生的衍生性後果。平台化(platformisation)課題,則包括:數位巨擘如何改變或顛覆(中介)經濟交易模式、形成跨領域的經濟模型以及公私部門生活領域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鑑於「平台化」作為數位社會的關鍵發展,已然改變社會的基礎建設、市場關係及治理框架等,同時形塑乃至於改變文化領域的面貌與內在,在在需要跨領域的系統性研究,認識或理解平台何以及如何主宰經濟秩序與社會組織,並且思考其可能的長遠正負效應。至於「虛擬化」(virtualization)則是與「平台化」串聯併生而形成的另類數位社會現象,前景無限,問題無窮,「元宇宙」只是冰山之一角,自在本計畫的研究範疇。社會數據化的觀念與現象,植基於某種經由數位資訊所產生「以量取勝」(數據大便是美!?)的文化思維邏輯,乃至於個人資料的「資本化」(capitalization)與「貨幣化」(monetization),成為權力與知識的交界處,形成新的「勞工階級」與新的「資本市場」,乃至於所謂資料的「殖民化」(colonization)與資料主的「勞工化」(laborisation)。簡而言之,數據化、平台化、資本化、殖民化,為AI時代下數位社會的基本人文課題,密切相連、環環相扣,值得研究。
數位社會的法治課題:以人權(資訊隱私權)為中心
數位社會的法治課題,著眼於人權保障,主要是資料數位化與數據化所產生的人類自主性的流失與私領域的結構性變遷。根據學者的觀察與研究,政府或大企業對資料的大規模淬取等於是(政府、大企業)對社會資源的一種剝削;進入數位世界,絕大多數人是無所依靠的。從法學理論的脈絡出發,數據化的過程,規模之大,以致於個人的基本權利、自決權與隱私權亦將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與侵犯。在此脈絡下,隱私權的概念與變遷中社會與科技條件之間的關聯,有待探討。面對數位科技時代的來臨,隱私權的面向必須被重新檢視與思考,所謂的「私領域」已經不再是物理世界,與「公共領域」的界線也早已趨於模糊。在數位社會中,是否逐步改變人類的洞察力與行動力?思與行的界線與可能性是否隨之轉型?看得見的是互動模式(例如交易形式與方式)的改變,看不見的可能是互動關係與思維模式的改變。這些改變無法如在物理世界中較容易一望而知:個人資料、資訊與圖像,在數位社會中已經潛在地被(全球)共見共聞(所謂「公然」者,不特定多數人共見共聞)。資料(數據)一方面可以容易、快速、廉價地被儲存;另方面可以經由數位化而「永久保存」(被遺忘權)。在科技脈絡下,固有以個人為中心的人權觀,以及奠基在物理世界的傳統隱私權理論,不論是理論範疇或是個人資料保護立法,已經不符數據化所帶來的衝擊與規範需求。因為,資料(數據)的聚合可以剖繪個人的圖像與行為模式,卻非皆是「個人資料」。以上所述,為數位社會下的人文新課題,值得從法治觀點進行再反思。
AI跨領域研究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社會網絡的實踐加上演算法系統的互動關係,聚合資料可能成為「知識與權力的交匯點」,形成某種「演算法治理」的觀念,使科技(可以)成為一種社會治理的新工具與機制。數據化提高了電腦的演算能力、更「聰明」的演算法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並減少成本,加上數據的數位化,製造出更大的誘因去大量使用科技方法來治理社會,甚至控制社會。猶有進者,演算法系統的影響力,例如預測警務,其所帶來的監控效應、歧視、透明化、「代理人戰爭」等問題,更需要嚴肅以對。此外,「社會結構的數據化與平台化」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時興的「過濾泡泡」理論,只是其中之一,卻是最有感而身歷其境,但其是否果真存在?演算法「製造」過濾泡泡的想法似乎顯然可以理解且廣受關切,成為公眾及政治討論的重要課題,但此種現象是否確實存在,有待研究。與此同時,有關「過濾泡泡」的廣為討論,也正影響並衝擊社會制度、網路媒體及使用者本身,從而忽略了問題的核心:何以「揪團在同溫層相互取暖」應該被防止?甚或被禁止?人們何以不該尋求認同,而要被「強迫」進入異質世界?儘管其背後串連的是極其複雜和多面的現象,各自表述或定義。儘管欠缺實證,仍然會形塑公共論辯與政策。以上之例,足以凸顯AI跨領域研究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總結上述,本計畫旨在建立不同學科領域、學界與實務界的對話橋樑,營造科技創新理念與社會價值觀念之間的溝通平台,提供相關研究與教學的指引以及相關利害關係人在政治、產業及公民社會中所需要的資訊。鑑於數位社會的快速成長與瞬息萬變,本計畫擬結合法律學,統計學、經濟學、社會學、資工學等專業且年輕優秀學者進行跨領域研究,希望能夠指引並開拓相關的研究領域,探索各種可能的跨領域研究範疇,尤其是建構數位社會的管制架構與規範框架。
研究架構圖

計畫主題
打造公共化AI:人文社會跨領域AI資料中心推動
計畫主旨
AI對社會影響日漸深入,但目前之AI發展普遍由技術與資本化興趣所推動,人文社會的公共化理念需要積極參與。以人文社會研究領域學者個人之力進行技術累積與建置有相當門檻,而若未有系統性長期接觸技術領域之學者也無從參與。更重要的是,若要預先防範AI偏見或落差,我們必須由本地資料發展、訓練AI,這些都是緊密牽動本地的長期社會文化發展的前瞻議題。因此,本計畫希望推動建置人文社會之AI資料標註系統、盤點資料庫與加速跨領域合作等基礎建設,希望有助於加快並累積公共化AI發展。
長期目標為以公共化的人社價值與理念導向,推動制度化的跨領域AI人社中心規劃。任務包括發展公共價值導向的AI資料處理與標註,以及演算法範例,並匯集各學門AI合作方案,以協助人社學者集體進入AI發展。本案有九學門認同其重要性。期望推動:
- 資料庫篩選:盤點既有人文社會資料庫與資料類型,篩選並規劃適合公益目的AI訓練的人社資料庫。
- 開發開放原始碼的線上文字資料標註平台,節省資料標註的資源與技術門檻。
- 資料標註工作坊:舉辦進階的資料標註工作坊,由人社觀點初步擬定問題與檢視,形成問題架構進而整理資料架構與初步標註。並推廣公共化標註平台。
- 跨領域媒合:錨定人社領域資料或問題意識,媒合技術相關合作者,研擬公共價值導向的AI演算法與資料處理模式,做為推廣範例。
- 經驗推廣與人社合作擴散:結合各學門合作的AI研究推動,累積為中心化基礎。
計畫主題
人工智慧的創新與規範: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互作用跨領域專案計畫
計畫主旨
源自於人類智慧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以快速發展之姿,帶領人類進入嶄新的科技境地,同時也開啟了未知的世界與無可預測的未來。在人工智慧科技浪潮下,交通工具、醫療照護、金融投資的演進與變化,關乎食衣住行、生老病死,無人不感之,亦不能不感之。回顧歷史,創新與規範總是攜手並進,人工智慧亦不例外。人工智慧的能與不能、該與不該,可以預見將對人類社會各個層面都帶來大小不一的衝擊,因而也可能帶來更多潛在的社會、倫理與法律爭議,無疑已是人文社會科學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之一。面對科學技術的時刻更新與不斷躍進,人文社會科學的核心任務主要有二:一、如何促進人工智慧的創新與應用;二、如何規範人工智慧帶來的危險與風險。前者牽動人文社會科學的探索主題與範疇;後者反應人文社會科學看待及處理科技問題的視角與能力。本此兩大核心任務,本計畫將結合法律學、社會學、政治學、資訊學、哲學等學門,進行跨領域的合作研究,一方面理解人工智慧的科技發展,探討人工智慧的發展理由,分析人工智慧的應用面向;另方面共同合作評估與分析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市場結構、社會組織與政治體制所帶來的挑戰與衝擊,在規範上,應該如何因應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共同設計出適用於人工智慧的應用與監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