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防疫

COVID-19系列報導之1

◎ 李建良

2020年1月9日,WHO(世界衛生組織)通告:中國發生疑似流感,武漢已有群聚肺炎感染案例。幾天前,2020年1月6日,美國CDC(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已獲此訊息。

2019年12月31日,加拿大BlueDot公司利用演算法得知訊息,並對其客戶發出武漢肺炎旅遊警告信息。早於WHO與CDC一個禮拜。

2020年1月25日,這則故事經由Wired線上網揭露,標題:An AI Epidemiologist Sent the First Warnings of the Wuhan Virus,各大媒體隨之競相報導,如An AI algorithm detected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a week before scientists and doctors did (AME Info)、「人工智慧比中國政府可靠!加拿大研究人員去年底成功使用AI預測有肺炎疫情爆發」(網路資訊)、「AI搶先WHO一週抓出武漢肺炎!善用數據給政府的防疫啟示」(TechOrange)…等,不一而足。

2020年2月12日,中國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疾病,被WHO正式命名為「COVID-19」。

photo credit: NIAID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 via photopin (license)

「AI可以預測疫情進一步擴散的區域。」

BlueDot公司的創辦人Kamran Khan,接受Wired線上網的訪問表示:他們發出的旅遊警告,包括受影響區域的相關航班、醫療院所等;演算的資料來源不是social media,因為這些資料過於雜亂;也不是來自官方數據,因為中國政府守口如瓶;而是取自對當地相關的新聞報導、官方健康警告、動物及植物的紀錄,以及相關部落格;演算的資料一部分來自國際航班的乘客資料。後者是預測出病毒蔓延走向的關鍵資料,特別是從武漢飛往到曼谷、首爾、臺北、東京等地的乘客資料,從(潛在)感染者的下一個目的地,預測出上述城市可能會是病毒蔓延的可能區域。

「沒有人類的作為,這套AI預測不可能運作。」

Kamran Khan表示:經過演算法得出的預測資料,再由專業人員的判讀與分析之後,始對外發出警告。因此,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蔓延路線的預測,是結合人類的智慧與人工的智慧,但「我們無法依賴中國政府當局提供即時的資訊。」

「機器學習標記了防疫史。」

身為疫病專家,2003年,Kamran Khan在多倫多醫院親身歷經SARS,並發展出全球防疫的觀念與機器學習的防疫方法,讓電腦程式學會辨識人類的各種不同語言,可以接收各種新聞、發言、謠傳、異常訊息,進行過濾、分析。比如說透過AI可以辨識蒙古是否爆發anthrax(炭疽病),而不是美國重金屬樂團Anthrax。

2014年,伊波拉病毒肆虐西非,死亡逾萬,BlueDot公司曾經根據數十億筆的航班資料預測伊波拉病毒在西非以外的傳染區域,並將結果發表於醫學雜誌The Lancet上。

對Kamran Khan來說,時隔17年,於今所見,彷彿deja vu,不一樣的是有了AI-driven epidemiologist。但如果人類給出的資料不夠快、不夠正確,甚至有所竄改,又將如何?


資料來源選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