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楔子
1865年4月29日,發行於英國的一期畫報中載有如上插圖。這本名為Punch; or, The London Charivari的平面媒體,創刊於1841年,因John Leech手筆cartoon 1.,讓「卡通」一詞有了現代意義。
這張詼諧有致的圖說標題是:Mechanism for the Million,敘說人與機器的若干故事與想法,摘錄一段:
Mr. BABBAGE’s Calculator is a mere mechanical infant to our gradually matured inventions. We reap, we sow, by machinery; and at no great distance of time the world shall see a new machine for cutting down household expenses. We shall cook by machinery; we shall have our mashed potatoes by machinery.
再highlight一句:
From thinking of machinery, we shall at last arrive at thinking by machinery, and Man himself shall be, as presented in this initial etching, a mere machine.
科技轉型與規範變遷,其來有之,今古皆然,殆不足奇。科技的發展與人類的自我應許,形影相伴,期待間雜著疑懼,上圖表露一二、印痕了人類的物化慣性與不斷循環的人性異化史。
總是,創新與規範隨著革命不斷推移,非僅得見於今日。雙重矛盾的感覺,源於人的本性,時間從不停驛,革命未曾消失,人性始終未變。科技演化過程中堆壘的社會問題,比肩於工業革命的科學成就,人工智慧(AI)無從例外。「智慧出、有大偽」這句警語的歷時性,反映出科技與人文反思的現實性與共時性。政經社文、法律言說、哲學思辨,過往的人社思想與實踐,以當今視角來看,不若是以史為鑑,考諸東西史傳所垂,汲取可供師法的經驗與資源,聊以延續人類的系統性思考。
自動與自駕車
自駕車,AI的主要話題之一,電車難題成為顯學,拜此之賜。自駕車是汽車工業的進行式與未來式,也是自動車發明、創新、應用過程不可分割的環節,一脈相傳。打從自動車首發伊始,規範需求與法律問題就一直環繞在事故的防免與責任的追究,為汽車量身定制的法律也早在十九世紀末便已應運而生,承續至今。「危險責任」1與「責任保險」2堪為人類因應新科技問題的智慧結晶與制度理性的展現,能否無縫接軌套用於AI控制下的各型交通工具,與企業責任的發展脈絡同步並進?拭目以待。至於「能否上路」的許可法制,牽涉行政管制千絲萬縷的公法思維,問題似新,棘手如舊!
數據資本主義
自動交通工具是工業革命的先聲之一,工業革命引發的社會問題與政治動盪,則遠大於交通工具產生的衝擊。18世紀,工業蒸氣機的發明(改良)標記了工業革命的新頁,隨著蒸氣機驅動模式的進化(自動化),歐洲的社會秩序與經濟關係為之丕變,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等成了機器時代的關鍵詞,擴及全球,影響及今。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開啟了法律制度的轉型與進化,專利權的濫觴(1623年)只是一例;與之併發的社會問題,如資產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加大形成的社會階級,衍生出時代性的管制與規範需求。社會弱強之異,促使現代「勞動法」從傳統私法秩序中肇分而出3,民法的「僱傭關係」4被勞動基準法的「勞雇關係」5所取代,勞工之於僱主的依附性與從屬性,既成為規範的需求所在,又是規範的標的特徵6。在勞動法的規範天平上,僱主的權重逐漸下降,砝碼大舉朝向勞工(受僱人)方向移動,衡器傾斜已是正常之舉。勞動者的保護蔚為法規範秩序的核心要素與勞動法學的主軸任務。立法者不時舉起看得見的手,進入私法秩序中調整允應對等的利益關係(應然),修正實際上不對等的權力結構(實然),形塑類如勞動集體抗(鬥)爭的新式實踐工具。

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如果說工業化(工業時代)的特徵是勞動的資本化,那麼數位化(數位時代)的現象與趨向則是資料的產值化,一般所謂的data monetization(數據貨幣化),特別是個人資料的流量與跨國變現率與日俱增。時興的大數據課題,絕大多數且值得關注的其實是巨量個資。身處數位時代,個人的資料或有意或無意或被迫地釋出,同時也釋放出巨量的實驗可能與創新能量。儘管機會人人平等,但無可諱言的是,有能力大規模、無窮盡蒐集、處理、利用個資的是「國家」與「企業」。君不見此二數位時代的Janus正展開質與量的數位軍備競賽,後者主要是在全球化之下變身的數據資本家,如Amazon、Apple、Facebook、Google、Intel、Microsoft 等;前者如中國、歐盟與美國等,已被歸類為AI賽局的贏家7。
數位世界的個人,其己身所從出或從己身所出的資料,與擷取個人資料的雙巨頭(新巨靈)之間形成的不對等關係,近似於勞動者與雇主之間的歷史演進過程。個人資料保護的規範法制,早在上世紀即已成形,並蔚為一項獨立的法領域。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個資法制逐漸捉襟見肘,其本身也正處於轉型、進化與升級的階段,是否建構足以調整並平衡「資料所有者」(類如勞工)與「資料處理者」8(類如雇主)之間利益關係的法律框架,有待觀察。以數據為元素所形成的AI規範網絡與法秩序的建立,或許可以借鏡勞動法中以勞工保護為取向的規範思維與法律機制(把砝碼集中到「資料所有者/新勞工」身上)。與此同時, AI也可能促使勞動法本身的調整進化,乃至於典範變遷,自是不容忽視。
人法史
儘管歷史的教訓是人類從不記取歷史的教訓,歷史一直是人類解決自身問題的最佳參考書。法律作為維繫人類社會生活秩序的制度之一,構成人類歷史與文明的一部分,因人地時空的交互作用,而產生各種不同的形貌;深植在人心的歷史記憶與傳承基因,也會或隱或顯地影響法治的發展與演進;法史學的成形、發展與應用,其來有自,亦必然存,AI時代尤不能少。
「回到過去,試著讓故事繼續」,歷史不只為AI規範(人工智慧法)建構,儲備待掘的思想資產,通過法史學的方法與路徑,可以檢索或復原人類過往面對科技的法律經驗與法意識,為速變的數位轉型進行歷史詮釋,試著在破壞性數位創新的過程中,使人類本然的創造力與法律制度的承載力得以兼容並蓄,為不同學科與各類部門建立相稱和諧的人際信賴基礎。
AI革命不會踏著漸進式的腳步前進。如果科學的進步不是知識的線性積累,而是推翻典範的週期性革命(Thomas Kuhn語),那麼根基於人性(善或惡)的規範科學是否也要賴此路徑?科學術語與詞彙的不斷翻新,時輒予人對周遭事物初感陌生,讓科技與文明得以穩健並進的橋樑,始終繫於制度的理性。
人流與車速一日千里,人性與尊嚴與生俱來。有人,就有人性論;尊嚴幾何,似有還無,點滴可追,比如Pico della Mirandola的de hominis digitate (1468),或當世流行的Kant尊嚴誡命 (1797)。誰曾想:從人權思想啟蒙到立憲行動實踐的漫漫長路上,法學論著或法律文件中大量出現「尊嚴」(不管哪一國語言),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什麼?
主要參考文獻
- Christian F. Döpke/Tim Jülicher, Rechtliche Bewältigung des digitalen Wandels – eine subdisziplinäre Analyse juristischer Grundlagendisziplinen, in: Taeger (Hrsg.), Rechtsfragen digitaler Transformationen – Gestaltung digitaler Veränderungsprozesse durch Recht, Tagungsband Herbstakademie, Oldenburg 2018, S. 579 ff.
- Christian F. Döpke/Tim Jülicher, Digitale Transformation im Spiegel juristischer Grundlagendisziplinen, InTer 2019, 16-20.
延伸閱讀選要
- 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a, Oratio de hominis dignitate (1468), https://www.brown.edu/Departments/Italian_Studies/pico/oratio.html.
- Thoma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1962).
- Jürgen Habermas, The Concept of Human Dignity, The Crisis of the European Union, 71-100 (2011).
- Anita Pratap, The era of data capitalism, https://www.theweek.in/columns/Anita-Pratap/the-era-of-data-capitalism.html.
- Evgeny Morozov,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The Future Of Data Capitalism, https://www.socialeurope.eu/digital-technologies-and-the-future-of-data-capit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