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司法資訊系統委由行政權管理,可能侵害法官獨立性嗎?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報導:將司法資訊系統委由行政權管理,可能侵害法官獨立性。
本文就對於「醫事人員限制出國之補償」及「空服員配合國家政策而染疫之補償」分別整理兩事件之發展與討論,觀察社會於此段時間發生之紛爭、及國家相對之因應,並在後續的文章中近一步討論國家之補償措施是否足夠、及人民是否有權利要求國家補償等問題。
在關於證據法的討論中,普遍認為,人類法官在運用證據判斷事實的過程中,往往是一種模糊的狀態,是一種難以測量的洞見。此外,人類法官可能有情緒控管的問題,也可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帶有歧視或偏見。對此而言,「機器人法官」會不會比人類法官做的更好?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將於2021年2月26日邀請臺灣大學法律系黃詩淳教授,舉行「朝向可解釋性的AI:法學上的意義與運用實例」論壇。
於最近一篇紐約時報的報導中,將台灣評為如平行時空一般的存在,報導中也引用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的說法,認為我國例如入境後須隔離14天等的邊境管制做得比較嚴格,會使一般大眾產生抗疫的成果可以歸功於台灣邊境管制的措施,而在此便想要針對此一議題以數據做為基礎,嘗試釐清嚴格的邊境管制可以達到甚麼樣的效果。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將於2021年1月22日14:00邀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張兆恬副教授,舉行「公共性與AI論壇:照顧機器人的法律與倫理議題」。
公司雖建構了有效的法令遵循計劃書、AML / CFT計劃書,但在實際操作時,法令遵循人員最受到挑戰的是,這些客戶所帶來的客戶資料、日常交易記錄,不可能單純以人工紀錄和更新。高效且全面的法令遵循計畫不僅需要專業的CCO制訂年度計劃書,購買足夠詳細的洗錢高風險名單,對公司項目、金融項目、公司客戶的風險掌握,皆是建立在大量的數據分析之上。國際上的大多數法令遵循及洗錢防制專家均一致認為,公司日常的法令遵循業務是需要AI技術才足以支撐。
數位化時代下的⼈⽂學科總是在追趕著瞬息萬變的科技潮流,⽽奠基於傳統分析史料及⽂本的歷史學,近年來努⼒地在數位⼈⽂下找尋適合⾃⼰發展的空間。本演講將透過討論數位歷史點、線、⾯的發展及展望,進⽽討論數位⼈⽂和歷史普及化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