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訊實聯制觀察筆記(二):統計資料來源比較與開放性問題

目前在衛福部疾管署「1922 疫調平台」網頁下方橫幅裡可以看到三項統計數字:「累積總刪除筆數(含台北通)」、「前一日刪除筆數(含台北通)」、「累積調閱筆數」。相較於 NCC 的資料,1922 疫調平台的數字不僅每日更新,也有每日調閱數,幫助我們更細緻的了解簡訊實聯制發送與紀錄調閱情況。

0 Comments

法學專家怎麼看健保資料庫憲法訴訟?

健保署自1998年起,在未告知個資當事人(也未得其同意)的情況下,將所蒐集之健保個資,在維持資料「可串連性」的狀態下,提供目的外學術研究利用。八位民眾於2012年5、6月間,主動請求健保署(當時仍為健保局)停止對其健保個資做保險目的以外之利用,卻遭健保署拒絕,其後展開了歷時十年的法律爭訟。

0 Comments
Read more about the article 能否用人權法來審視國家運用人工智慧技術產生的決策? ——簡析「Using Human Rights Law to Inform States’ Decisions to Deploy AI」短文
Photo by Kai Pilger on Unsplash

能否用人權法來審視國家運用人工智慧技術產生的決策? ——簡析「Using Human Rights Law to Inform States’ Decisions to Deploy AI」短文

縱在未能完全知曉人工智慧其對個人或是社會的影響,甚至在相應法規尚未完備的狀態下,人工智慧仍舊於當前的社會中受到廣泛的運用——這種情形同時引來公眾反彈或者對人權侵害之質疑。學者Daragh Murray指出人權法也許能對此提出解方,提供一個具有組織性的框架,使國家能夠畫出其是否採行人工智慧的線。

0 Comments
Read more about the article 淺談Jonathan Turley「Anonymity, Obscurity, and Technology: Reconsidering Privacy in the Age of Biometrics」一文
Photo by Ahmed Hasan on Unsplash

淺談Jonathan Turley「Anonymity, Obscurity, and Technology: Reconsidering Privacy in the Age of Biometrics」一文

Turley提出生物識別隱私的概念,保護個人隱私權、匿名權與模糊權之利益,期望使個人不受生物識別技術的持續監督所影響。文中,Turley指出規範此類生物識別技術應用之對象,包括公部門、私部門以及消費者個人,而此說明了此類技術對社會真正的威脅在於:生物識別技術實質上已經造成了社會規範與期待的改變。

0 Comments
Read more about the article 英國資訊專員辦公室(ICO)譴責線上即時競價(RTB)廣告業者引用不當法律依據處理個人資料
Photo by Mikko Saari on Flickr

英國資訊專員辦公室(ICO)譴責線上即時競價(RTB)廣告業者引用不當法律依據處理個人資料

近來廣告技術快速發展,線上即時競價(real time bidding, RTB)廣告業者每天大約可投放高達數十億則網路廣告,英國資訊專員辦公室考量RTB廣告業者在個人資料處理可能造成個人權利的衝擊與自由的風險,遂於2019年採取行動對RTB廣告業者展開調查。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