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於犯罪人再犯風險評估之運用
本報告為「開發建置受保護管束人再犯風險評估智慧輔助系統」的第一年期計畫──「以巨量資料分析觀點探勘犯罪風險因子與保護管束再犯之關聯性」。這個研究案所要研究的是國外一些具有信、效度指標性的犯罪人風險因子,是否造成犯罪人再度犯罪、犯同罪或不同罪等,故需建置受保護管制人再犯風險評估的輔導系統、與國際接軌。
本報告為「開發建置受保護管束人再犯風險評估智慧輔助系統」的第一年期計畫──「以巨量資料分析觀點探勘犯罪風險因子與保護管束再犯之關聯性」。這個研究案所要研究的是國外一些具有信、效度指標性的犯罪人風險因子,是否造成犯罪人再度犯罪、犯同罪或不同罪等,故需建置受保護管制人再犯風險評估的輔導系統、與國際接軌。
當前全球皆關注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交通方面可看到各國電動化與使用再生能源的重要發展趨勢。台灣在這方面的課題更為嚴峻,若要達成2050年淨零排,單純的運具電動化並不夠有效,尚需將所有電力來源無碳化。除發展自駕技術外,也會希望接續共享趨勢。本報告,將進一步說明自動化、連結、共享,與MAAS在台灣與國際上的發展近況。
2019年迄今的COVID-19除了傳統手段之外,也納入健保卡註記、電子圍籬等科技防疫措施,而這些傳統的或是新興的防疫規範,其實都有侵害或干預基本人權之虞,更可能產生合憲性問題。
歐盟執委會在2021年4月21日,提出「人工智慧規則草案」,又稱歐盟「人工智慧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 )草案,是全球第一個概括性、對於非特定商品或特定領域,針對人工智慧之現象及風險所做的立法嘗試。因人工智慧科技之應用,將對於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基本權,造成危害與風險,因此人工智慧法將人工智慧科技當成一項商品進行管制,並仿效歐盟的商品安全法的管制模式,針對不同級別的風險採取不同強度的管制。
由德國Schufa信評案出發,討論該案所涉及的自動化處理、應怎麼運用scoring的結果、最後決定應多少程度受拘束、以及個資主體有什麼權利。
各國這幾年在修法例、法治設計的討論裡,都有提到透明度、透明性原則等詞彙,卻比較少花時間討論「透明度」的意涵。透明度是否依據不同對象,有不同功能定義,或層次、類型上的不同?也嘗試從透明度的歷史背景鋪陳,再探討到近年討論的人工智慧運用,以及公部門在公共政策制定或行政決定時的應用,甚至是法院的使用。
本次公共性與AI論壇不僅在AI的議題上面做各種角度的探討,也從法實證的角度來談商標在人工智慧上的關係。在商標權爭奪戰中,我們是否能從法律的判決紀錄中,找到常態性的爭議點,以及更重要的,法官的審酌考量因素為何?甚至於,有哪些在法學界中認定為重點之因素,是否真能影響訴訟勝敗以及後續賠償金額?
隨著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技術的發展,軍事系統、工業發展乃至於日常生活無不充斥著與該技術相關的設備,例如:機器人、自主武器系統、駕駛自動化等等。這些設備實際運用人工智慧的方式與細節固然有所差別,但是對於刑法學所帶來的挑戰及影響具有一致性。
從1995年3月起,由行政院衛生署下轄的「全民健康保險局」負責推動,實施全民健康保險,目前臺灣的健保納保率達99%以上,累積豐富的資料,可做為相關研究第一手資料的來源。而自1998年起,中央健保局即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的建置,其原始目的為「醫療費用的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