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Camp專區引言

AI Camp是「AI學術研究群」的簡稱,最早是由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推動,旨在集臺灣法學界群體之力,以憲法、行政法、刑事法、民事法、商事法、金融法、智財法為經,以法哲學、國際法、區域法、法律史為緯,結合國內關注此一領域且學有專精的法律學者,共同投入人工智慧法律問題的研究,進行廣度與深度兼備的理論探索與實務分析。本學術研究群從2018年起至2021年分三期進行,採定期聚會方式進行,每月固定聚會一次,邀請相關學者擔任主講人,並進行深度討論,會後將會議紀錄上架於本專區。為賡續此項學術活動的構想與旨趣,爰在國科會「AI時代下數位社會的人文課題與法治反思」計畫補助下,改以工作坊不定期聚會形式繼續推動,期能促進法律學群與其他學科領域的交流與對話,並形成科際整合與跨領域研究的AI學術研究群。

0 Comments
Read more about the article 人工智慧、大數據與個人資料保護
Photo by CHUTTERSNAP on Unsplash

人工智慧、大數據與個人資料保護

人工智慧的脈絡此議題在國內談及多,各樣的商業活動及運用已經幾乎想像不到哪個領域是不需要資料、不需要人工智慧技術。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於1983年提到人被解譯的危險性,以現今而言是十分有可能,如娛樂或電影已經逐步展現,這是個資保護上的疑慮。

0 Comments
Read more about the article 開放銀行與消費者賦權的想像及挑戰
Photo by CardMapr on Unsplash

開放銀行與消費者賦權的想像及挑戰

先行回顧過去幾年間金融市場發生了何種質變,乃至於現金金融科技會需要從另一視角看到。很多金融理論、法律制度、規範層面的創新需要發生。將之稱為虛擬與開放的金融體系質變,金融體系的本質是記憶與信任,在一個金融體系中有許多陌生的交易主體,其間之所以能締結交易、產生金流,再下一道交易,背後有個很重要的基礎是有一個機構,在陌生交易主體間擔任信任攻擊者的角色。該機構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金融中介機構,也可以用銀行理解。故銀行所扮演的角色是,接受政府高密度的金融監管,換取作為市場信任攻擊者的對價,扮演擔任市場攻擊角色。為何要市場攻擊、信任攻擊?因為沒有信任,交易就無法發生,故這是金融中介機構存在的第一個要務。隨著此要務的建立,開始在金融中介機構中慢慢積累出,我將之稱之為以金融機構主導的記憶體系。

0 Comments

人工道德與人類直覺

人們對於哲學的理解大多停在舊時代,如亞里斯多德,較近的會提到的也是Decarters,但也是接近四百年前的學者,有時討論AI時會認為AI與哲學並未有太大的關係。我們翻閱AI的教科書會發現,清大,目錄的最後部分有討論的哲學問題,特別是強AI與弱AI、倫理議題部分都是他們特別關心的。哲學家長期以來都很關心心智是如何運作的,機器如果可以跟人一樣行為上有智能展現,可以透過機器如何運作回過頭理解人類心靈的運作,或是透過心靈如何運作建構AI是如何運作。這部分是哲學家所關心的,非單純是技術問題,關心的是對人自己的關懷。

0 Comments

以人工智慧輔助COVID-19防治之法律議題初探

先談AI結合大數據的相關應用事項,接著是AI在醫療運用上的民事責任及管制方式,結合大數據之後,可能的想像是什麼,並舉台灣實務資料作為討論。之後,轉到用AI輔助新冠肺炎防治方面。如何在管制、調整人民行為方面使用AI及大數據,有學者提出用Nudge的方式進行管制,Nudge的好處是非強制的手段,但可將民眾導向政府想要的結果。最後思考,這種手段是否有後遺症,在疫情過後又會有什麼影響?AI大數據如果用於在疫情中立下大功,疫情過後民眾的態度會是如何?

0 Comments

人工智慧對民事程序之影響

接著(主題一:AI與刑事司法系統),以下我從AI在民事程序的具體運用講起。我所謂的民事程序,主要是以法庭內的審判活動為主,最後會略微提到審判前階段的調解、和解,以及在前階段的legal research,AI會在此起到何作用。

0 Comments

人工智慧對於財產權法之衝擊與相關問題之探索

美國專利商標局(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USPTO)對AI科技發展後,在專利申請、發明認定,甚至進一步的權利歸屬問題感到十分恐慌。因此從2019年8月27日開始,希望收集各界評論,匯集大家的想法,討論未來專利有關人工智慧的發明要以怎麼樣的方式,在準則或認定上做一些調整,所以列出了許多重要問題,以下就整個體系分別說明。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