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模型「訓練」階段之資料搜集——侵害智慧財產權或合理使用?
自從ChatGPT於去年11月推出後,生成式AI模型便在全球掀起話題,而此種模型的開發過程,通常會需要大量的資量以供其進行模型訓練,一經訓練完成後,只要用戶輸入指令,模型即得自動生成文字、圖像或影片;然而,看似只是單純資料搜集的「模型訓練階段」,近期卻也引發智慧財產權的相關爭議。
自從ChatGPT於去年11月推出後,生成式AI模型便在全球掀起話題,而此種模型的開發過程,通常會需要大量的資量以供其進行模型訓練,一經訓練完成後,只要用戶輸入指令,模型即得自動生成文字、圖像或影片;然而,看似只是單純資料搜集的「模型訓練階段」,近期卻也引發智慧財產權的相關爭議。
行政院於2023年8月31日正式通過國科會擬定之「行政院及所屬機關(構)使用生成式AI參考指引」草案,制定之目的,在於引導各行政機關(構)使用生成式AI追求行政效率提升之同時,留意防免可能產生的侵害風險,以確保公務執行之機密性、安全性、專業性以及個人權利之保障。
為求有效打擊暴力犯罪,各縣市政府在新一年度的年度預算中,提高了對警車、偵查車等的購買預算,以至於年度預算大幅增加。此時,我們應當反思,在追求有效打擊犯罪與日常警察活動的成本之間,應當如何權衡?本文欲藉由美國的成功經驗,給台灣未來在面對此問題時的積極建議。
AI科技發展日益興盛,最能凸顯者,當屬AI進行的創作行為,而此創作行為能否歸屬給AI,或者必須歸屬給人類,此乃有涉權利主體的意義。
虛擬戰利品箱在不同遊戲中呈現不同的樣貌,其中數值高、價值高的虛擬商品中獎的機率極低,因此常有玩家願意花費大量的金錢增加抽獎次數,此種系統設計為廠商帶來龐大商機。然而,這類虛擬抽獎系統卻存在許多隱憂,本文將說明相關的爭議及法律規範,並提出可能的處理方式
健保署自1998年起,在未告知個資當事人(也未得其同意)的情況下,將所蒐集之健保個資,在維持資料「可串連性」的狀態下,提供目的外學術研究利用。八位民眾於2012年5、6月間,主動請求健保署(當時仍為健保局)停止對其健保個資做保險目的以外之利用,卻遭健保署拒絕,其後展開了歷時十年的法律爭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