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價值 @AI 論壇

活動時間:2019 年 10 月 29 日 13:20-17:30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主辦單位: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
協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此論壇由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舉辦,盼以法學、社會學、文學、哲學等不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觀點,重新理解人工智慧與公民價值之間的拮抗,並探討其互動引來的衝突、侷限與未來可能。同時藉此機會,向大眾介紹並介紹科技部人文司所推動的兩項專案計畫:「人工智慧的創新與規範: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互作用」及「臺灣人文社會的價值基礎:多元性與價值衝突的反思與研究」。

論壇分為兩個場次,「AI 的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藥?」及「AI 對人文社會價值的衝擊」,分別由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蔡政宏研究員及鄧育仁研究員主持,每場邀請三位不同領域之學者專家發表其研究成果。兩場次結束後則安排了綜合座談,予現場會眾提問與互動。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活動頁面連結

Image by Computerizer from Pixabay

場次一:AI 的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藥?

主持人:蔡政宏(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講 題:人工智慧與人性尊嚴
主講人:李建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法律在與新興科技互動演進的過程中,需要受到更上位的人性尊嚴,作為價值的規範與指引。初步的想法包含「安全與自由」、「理性與尊嚴」,四種價值、兩組分類。其彼此之間,可能存在衝突。但在針對AI的發展時,此四者卻也可以是正向回饋的關係。而當人們越能運用理性,就越能建構一個理性的思考框架,以發展值得信賴、可靠的 AI 以實現安全、自由與尊嚴。

講 題:由技術物的政治性到 AI 的公民性格
主講人:林文源(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AI 作為技術物(artifact)的政治性會造就人類社群連結中的權力與權威安排,並改變其中發生的活動。但除了由人文社會視野揭露演算法黑箱、批判AI的政治性與毀滅性外,其交互影響也提供重新想像 AI 與公民社會的可能。這種公共化的 AI 可能將數據連結脈絡,將技術連結社群,將 AI 連結政策分析,最後將理念連結技術社群。期許能透過重新想像公共化的、for the 99% 的 AI,重建社會連帶與信任的社會資本。

講 題:誰的人工智慧?模仿與學習的價值預設
主講人:邱文聰(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由於此種知識生產具有資料驅動的本質,資料是 AI 掌握人類知識的關鍵。而個資依賴型 AI 又以收集與個人相關的資料作為機器學習的訓練素材,易引起各種法律與倫理上的疑慮。當面對 AI 這種可以增加效率、增強控制的工具時,應先決定價值體系順位,再根據認知體系選擇觀察或提問的角度,最後探究是否應該容許運用關連性推論,而不只是明確因果證據,來做出行動的決定。所有這些價值的決定,絕對不是技術專家所獨擅的場域,而是要靠社會共同思辨。

場次二:AI 對人文社會價值的衝擊

主持人:鄧育仁(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講 題:「誰的」人工智慧?價值衝擊與重估
主講人: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隨著鞏固 AI 優勢所築起的技術、資本、經濟規模、資料量的門檻越來越高,投入、參與所需的資源也越來越多。當 AI 被握有資本、權力掌控數位科技知識的少數人掌握,資本與權力將更為集中,實現數位科技民主化的同時,也產生更多被排除的「數位賤民」與不平等,形成新的宰制關係,政治、法律、倫理、社會關係都將重新形塑。所以最根本的價值問題是,AI 究竟應該是「誰的」?

講 題:資通科技的兩面性——由工具人與遊戲人談起
主講人:賴曉黎(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若人永遠跟不上客觀文化,不可能預測人類的未來趨勢,那麼與其嘗試掌控科技,不如重新反思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是什麼?現代社會應如何看待新的技術物或建立新的關係?我們可以選擇繼續做勞動工具人,不斷提高生產力、效率以滿足需求、增加控制。但如同以禮物文化為基礎原型的網路的出現並非基於功利性,利益性、目的性,只是單純的為了達到溝通、對話的互助、共享。新的世代希望用互動、遊戲的角度,重新面對不一樣的世界。

講 題:後人類思維與人文技術的未來性
主講人:廖朝陽(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人工智慧的「智慧」指向實用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此一來,所有技術都牽涉到智慧。在技術工業化以後,技術發展特別呈現有毒性,不只牽涉到賤民化問題,更在外置化中,產生能力被剝奪、獨立判斷能力的萎縮等現象。當技術與意識的討論都是在身心分離的條件下產生,後人類觀點就是要去改變既有的思維習慣,超出演算的物際關係,恢復長循環、多面向能力;超越以簡單化、外在化、理性化、規則化、程序化、具體經驗為特徵的思維,而向非理性、無法控制的的智慧形式學習。

影音來源: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