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Mirror

◎ 蘇揚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

一、語源

「黑鏡」(black mirror) 一詞最為人熟知的語義應是一英國科幻影集的名稱。

《黑鏡》是由查理·布魯克(Charlie Brooker)所創作的英國獨立單元劇。貫穿該劇的主題為科技對人類文明社會的影響,特別是科技使用不當所帶來的後果。該劇為單元劇,意即每一集由不同演員演出獨立且互不影響的故事線,而背景通常設置在架空的現實或近未來。

劇名「黑鏡」緣起於當代科類科技產品關機時的螢幕,宛如一面黑色的鏡子,而觀眾正能透過這面黑鏡直視自己。如同創立者布魯克所言:

「如果科技是毒品——它的確感覺像毒品——那麼它的副作用到底是什麼呢?我最新的電視劇《黑鏡》就是基於這個概念——愉快與不安之間——而發展的。標題《黑鏡》是你在每面牆上、每張桌子上、每隻手掌間都能找到的東西:電視、顯示器、智慧型手機,一旦關閉螢幕,就像黑色的鏡子一樣。」

因此,黑鏡表面上探討得是未來科技,實際上則是人。劇中故事雖然總是試圖想像呈現各式各樣遊走法律邊緣與倫理道德界線的科技,但使劇中角色走向末路的不是科技本身,反而始終是人本身的情感和科技產生了衝突。

二、相關文獻

關於「黑鏡」一詞的文獻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主要探討《黑鏡》一劇在媒體形式所做的突破1;另一類則是探討《黑鏡》一劇中人工智能主宰的世界如何可能成真。

的確,如以下文章標題所見,全世界似乎都籠罩在《黑鏡》反烏托邦的氛圍下:

  • 「《黑鏡》劇情真實上演!上千萬中國乘客因社會信用評分,遭禁搭飛機和火車」
  • 「原來《黑鏡》都是真的:英國的監視科技系統,越來越像中國」
  • 「《黑鏡》劇情成真?社會信用體系即將籠罩香港」

以英國為例,如本網站李建良「人臉辨識在倫敦街頭」一文指出,早在2017年,South Wales Police (SWP)已經於大型活動場所,進行生物特徵掃描、比對與監控。直至今年1月,倫敦警方宣布將在公共場所啟用人臉辨識技術automated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AFR),或所謂的live facial recognition (LFR),用以即時比對行人臉部特徵與犯罪嫌疑資料或通緝犯名單,以緝捕罪犯。

隨著人工智能方興未艾,對於人類足跡的紀錄不僅止於結頭人臉辨識。《黑鏡》第一季第三集 “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 也探討了科技對人類記憶的影響。換言之,一個人的生命足跡,在近未來也很可能可被科技追蹤紀錄。

余貞誼在「全都錄的人生:從《黑鏡》談「數位生活記錄」的倫理」一文中便指出,「數位生活記錄」(lifelogging)的構想早在1945年便出現。時至今日,各大科技公司更是致力於使其成真:如微軟的MyLifeBits目的是儲存一個人一生中的所有訊息;Jawbone的UP系列,和FitBit的各式手環能夠蹤睡眠與飲食習慣、步行數與卡路里燃燒數等;Google的Maps Timeline允許使用者查閱數年以來的行動軌跡記錄。種種新科技似乎正旨在追蹤、紀錄與拼湊出一個人一生的生理與數位生活軌跡。

不論是AFR的設置或各項人工智能新科技的興起,都無可避免地圍繞著公民的自由和隱私權的疑慮。《黑鏡》呈現的世界是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更是人本身如何和科技產生了衝突。而為了因應制衡,我們需要的是反身思考自身的價值之外,更需要人類社會隨著科技發明的進程,同步跟進制定制衡科技的法律措施。如余貞誼引Lawrence Lessig在Code 一書中所言:

Lawrence Lessig曾言,符碼就是律法(code is law)。這意思是,我們用程式碼架構起來的世界,會讓一些特別的權力產生,同時也壓制某些權力,也促成或停止某種生活方式。因此,選擇讓哪些程式碼來架構生活世界的過程,事實上就是在選擇我們所珍視的價值是什麼。

如其所言,在新興智能科技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襲來之際,我們也總是在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隨時學習調整航行的方式與方向。


參考文獻

相關文獻

« Back to Glossary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