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省言(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一、起源與發展
Digital History,數位史學,可廣義定義為使用電腦以及數位工具進行歷史研究,其本為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一個分支,由1960至1970年代計量史學 (Cliometrics) 延伸而來,提倡以電腦統計以及電腦數據分析來研究史學。但這樣的提倡在當時遇到不少史家的反對及質疑。史學家布萊登堡夫(Carl Bridenbaugh, 1903-1992)於1963年便質疑,研究者們用新的方法以及工具閱讀史料,但這些機器卻無法詮釋史料,史家們就「歷史學是否能量化」此一議題展開辯論,因此,電腦與史學研究之間一直存在緊張的關係,而計量史學也在1970年代後漸漸沒落。
1980年代開始,史學界重新吹起以電腦以及新工具分析歷史的風潮。1986年一場由倫敦大學威斯特非爾德學院(Westfield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舉辦的研討會重新詮釋了史學研究與電腦之間的關係,鼓勵研究者們利用電腦以及其他新工具研究歷史,讓電腦以及新科技能不只在統計及數據上幫助歷史研究,更能提供更多的歷史研究方法,例如,以新科技解讀過去無法處理的史料、以電腦程式建立能對史料交叉比對之資料庫等,進一步提升歷史研究的深度及廣度。
數位史學作為數位人文的一支,其內涵著重如何利用科技收集、保存並呈現歷史。自2000年起,各國紛紛建立起人文數位資料庫,成為數位人文的基礎建設,也進一步帶動數位史學的發展。例如:日本國會圖書館建置的電子圖書館,將館內明治、大正、昭和前期之圖書掃瞄,提供數位檢索功能。大部分由國家所建置的資料庫是開放給大眾使用,以期許達到歷史普及,讓史料及檔案透過雲端方式走入大眾的生活。以美國以美國國會圖書館為例,其自1990年代開始變逐步數位化館內藏品,並在2000年後建立以美國歷史以及文化為主的「美國記憶」(American Memory)數位圖書館。數位歷史不只包含最基本的檔案數位化、資料庫建立,更涵蓋各式線上人文展覽、線上平台資料庫以及博物館應用新科技所籌劃之展覽。
在研究方法上,史學是門奠基於史料上的學科,但在數位人文中,史料的數位化遠比其他人文學科來得緩慢及困難。學者史蒂芬・羅伯森 (Stephen Robertson)指出,大部分人文學科所使用的資料皆為已出版印刷品,因此數位化或是以光學辨識字元皆很容易,但歷史學者所使用的史料並非只集中在印刷品,而是年代久遠,寫在石頭、竹簡、羊皮紙上之文字,因此,如何將這些難以數位化的史料為數位科技所用也是數位史學未來必須面對的課題。羅伯森進一步分析,或許是因為基本史料難以數位化,數位史學學者並不像其他數位人文學者一樣高度仰賴數位化的印刷資料,反而著重在GIS(地理信息系統)資料庫之建置。將史料與地圖結合,建構出在空間和時間結合之資料庫,進一步將史料以視覺化呈現,例如:疾病的傳播、工業革命的地區發展、奴隸在各大洲之間的買賣,或是女權運動的興起,GIS資料庫整合科技、地理、歷史,成為目前數位史學研究方法的主流之一。而GIS資料庫也被大量使用在博物館、線上數位平台上,提供民眾快速的管道瀏覽歷史,因而達到前述歷史普及之目的。
二、數位史學在台灣
台灣的數位史學是跟著始於2002年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而發展,由學術機構帶領建立歷史資料庫,例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建置的「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內閣大庫資料庫」、故宮博物院的「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奏摺件全文影像資料庫」等等。而這些資料庫皆附有檢索功能,將傳統的索引在數位化,縮短研究者找尋檔案的時間。
除了基礎的數位檢索資料庫之外,台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也開發了不少進一步比對不同類別史料的系統,例如:春秋三傳對讀系統、淡新檔案客家研究數位分析系統,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數位人文學」研究室也建立不少GIS(地理信息系統)資料庫,將歷史與地理結合,如:蘇軾文史地利資訊系統、台灣水圳文化網等等。
目前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The Academia Sinica Center for Digital Cultures)是台灣數位人文以及數位史學的發展主力,其所建立的開放博物館唯一開放線上平台,結合典藏、展示以及應用三大功能,以線上敘事向民眾展示國內外珍貴藏品以及史料。另外,數位文化中心也推出不少供民眾下載之歷史地圖,供民眾台灣各地旅遊時觀賞及應用。
台灣目前並無提供數位史學的學位,但在科技與歷史結合的朗朝下,多數大學的歷史系已將使用數位資源進行歷史研究列為核心發展能力之一,但數位史學在臺灣歷史系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三、挑戰與未來發展
倫敦大學高等研究院(School of Advanced Stud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數位史學者珍・溫特斯(Jane Winters)指出,數位時代的數位史學學者需要面對前所未有龐大的史料量。電子郵件、臉書、推特等等,都是史料的一種,而這些電子史料每天以巨大的數量產出,對於數位史學者來說,如何使用及篩選這些龐大史料是一大問題。再者,在使用史料部分,數位史學者也必須注意到所面對的電子史料有可能是演算法介入的結果,因此在做研究時會忽略其他被篩選掉的相關史料,而如何客觀地呈現這些史料會是未來最大的挑戰之一。另一挑戰是數位資料的保存性。數位時代的資料一方面極易取得,但也容易消失。儲存在雲端上的資料容易在一個錯誤的執行或病毒攻擊中消失不見,因此,如何更安全地保存數位檔案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在點擊一鍵即可刪除資料的情況下,許多網站的文章及資料也可能因擁有者的心意改變,而一夕消失,而這對研究者來說,也會造成問題。
溫特斯也指出,史料在轉變成數位資料時,中間會有一些資訊流失,而流失的部分很可能是對歷史研究有重大意義的細節。因此,作為數位史學者,必須要知道數位資料從何而來、原始史料是如何被轉譯,才能不遺失重要的資訊。另外,數位史學者最常令人質疑的部分為其是否需要親自寫程式、設計模型甚至是創造新的數位工具。溫特斯認為,親自設計電腦程式的能力並非必要,不少數位史學者會選擇和資工領域者合作,不只省下親自設計程式的時間,也能促進學科之間的交流。而這也反映了數位史學的取向,其所反映的現象通常是奠基於一時代的大數據,因此主要集中在現象的變遷,整合時間和空間,一次橫跨幾百年,跳出傳統史學所注重的細節。數位史學者所做的歷史研究不再侷限在傳統的書籍以及文章,它可以是一個GIS系統、3D模型、一個電腦程式、一個物件,甚至是一個反映歷史味道以及聲音的展場,例如:英國約克郡的維京博物館(JORVIK Viking Centre)便建造出西元十世紀在英格蘭定居之維京人村莊,並以味道以及聲效像參展者展示當時人的生活環境。這些成就都代表著數位史學者的未來跳脫紙本,讓呈現過去充滿了各種可能性。
溫斯特也認為,數位史學改變了人們學習歷史的方式,未來歷史的學習會涵括更多大眾的參與,甚至是由大眾書寫歷史。以由倫敦大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發起的「臨摹班森計畫」(Transcribe Bentham Project)為例,讓一般民眾臨摹十八世紀英格蘭哲學家傑瑞米・班森 (Jeremy Bentham, 1748-1832))的手稿,一方面加快班森作品的解讀,另一方面提供民眾歷史研究的技巧。此計畫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讓數位史學更貼近大眾,也讓歷史知識的學習從以往的單向轉變為雙向互動,而這也是數位史學的特色:多元與彈性。
參考文獻
- Bridenbaugh, Carl. ‘The Great Mutatio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68.2 (1963): 315-31.
- Cohen, Daniel J. and Rosenzweig, Roy. Digital History: A Guide to Gathering, Preserving, and Presenting the Past on the Web.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6.
- Seefeldt, D. and Thomas, W. G. ‘What is Digital History?’, in Perspectives on History: The Newsmagazine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historians.org/publications-and-directories/perspectives-on-history/may-2009/what-is-digital-history (accessed on 20 April 2021).
- Winters, Jane. ‘Digital History’, in Marek Tamm and Peter Burke ed., Debating New Approaches to History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2019), 277-300.
- 王泰昇、陳詩沛、杜協昌等 著,《從保存到創造:開啟數位人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 翁稷安 編,《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參考網站
- ‘Transcribe Bentham’, https://www.ucl.ac.uk/bentham-project/transcribe-bentham
- ‘Library of Congress’, https://www.loc.gov/collections/
- 「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
- 「蘇軾文史地理資訊系統」,http://gis.rchss.sinica.edu.tw/bsgis/
- 「臺灣水圳文化網」,http://gis.rchss.sinica.edu.tw/canal/
-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 「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http://www.digital.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