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姿瑄(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碩士生)
一、語源
在1995年,Tunbridge的文章中,首次以移民與原生說明超過25歲與小於25歲的人對於數位理解之差異。而後於2001年,Prensky觀察數位時代的學生後發表了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的文章並說明此二概念,從此以後這樣的用語被廣為接受與使用。
然而,由於大量數位原生的增加,數位原生與數位移民之用語似乎也逐漸有其侷限性而成為僵化的分類,因此目前已開始有數位學習者(Digital Learner)、數位素養(Digital Literacy)等新興詞彙被使用。
二、意涵
數位原生係指1980年代後出生的人,一出生就活在電腦、網際網路世界的一代,成長過程中伴隨著電玩、網路、電視、數位音樂、手機等科技產品;數位移民則是指1980年代以前出生者,經歷打字機處理信件與公文往返,直到有文字處理系統、網際網路,屬於中途才進入數位環境者。由於生活的文化脈絡不同,數位原生與數位移民的思考方式及工具使用方式不同,進而對於生活態度、學習模式皆有所不同。
由於數位科技屬於數位原生生活的一部份,因此他們通常具有以下特徵:能夠直觀地使用科技設備,習慣快速地接受資訊並透過網路與世界連結、抓住潛在的網路資源,而隨時掌握某人或某事、保持上線的狀態,但也可能因此注意力較低、缺乏媒體素養與評估資訊的能力;偏好同時處理多個任務,習慣接受訊息時立即回覆並在數個任務間快速轉換,但可能造成精確度不高;喜愛豐富的圖形勝於大量的文字,並享受遊戲式、互動式學習,得到立即滿足與頻繁的獎勵,傾向歸納發現或是實際觀察得出結論;在社交活動上與數位緊密結合,依賴通訊軟體進行人際互動並能在網路上有很多情感交流,自我意識較高而願意公開個人資訊,展現多樣性、差異性、共享性與開放性。
相較之下,數位移民可能是因為工作需求或專業、想跟子女說相同語言,而使用科技落不得不適應數位環境,也因此有一些人傾向抵制新的資訊科技設備。他們通常需要指導手冊學習如何操作,因此在數位世界中如同個外國人學習新語言,不但流暢度不如數位原生,也可能依舊保有自己原本的口音與使用習慣,例如:偏好處理單一任務,並習慣從有限來源、線性與有順序的方式處理資訊,在接受圖片或影音前要先有一段文字敘述,並重視傳統的溝通管道。
三、相關法規爭議
在智慧財產權方面,由於數位原生從學生時期便大量使用搜尋引擎、網路資源完成學校作業,因此可能對於不當引用與學術剽竊行為概念較為薄弱,加上網路上能輕易取得的非法影音與網站,也使侵害著作權之可能大幅增加;在隱私方面,習慣在網路上表達自我、分享生活之行為,可能因此暴露過多個人資訊於網路上,若涉及公司之商業資訊時,則使公司資料流失的可能性成指數成長。
在言論自由領域,數位原生有促進假訊息與假新聞之風險,因為儘管數位原生有技術素養,而能快速交流、蒐集並掌握資訊,但也可能因過於依賴網路資源,而未檢查其來源或以其他方式確認資訊真偽,在網路與演算法的傳播下,使不實資訊被以病毒式地廣泛快速傳播,造成危害。另一方面,數位原生喜好即時、線上互動的習慣,加上網路環境的匿名性與使用者之間的距離感,可能有增加仇恨性言論、助長網路霸凌之可能。
數位原生與數位移民之概念只是說明一種網際網路發展出新的社會脈絡以及對人的價值觀所產生的影響,數位原生使用網路與資訊的習慣所帶來之法律問題並非不會發生於數位移民身上,也不是在傳統社會中不存在,只是透過網際網路與資訊流通快速的協助,推波助瀾增進原先既存的問題。
參考文獻
- David, H. (2022). Digital immigrants, digital natives and digital learners: where are we now?.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Young Scientists, 10(2), 159-172
- Prensky, M. (November-December 2001b).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Part II – Do they really think differently? On the Horizon, 9(6), 1-6.
- Rainie, L (2006). New Workers, New Workplaces: Digital ‘Natives’ Invade the Workplace. Financial Times. https://www.pewresearch.org/internet/2006/09/28/new-workers-new-workplaces-digital-natives-invade-the-workplace/
- Tunbridge, N. (1995). The cyberspace cowboy. Australian Personal Computer, December, 2-4
- 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孩子螢幕裡的世界:觸控螢幕世代(The Touch-Screen Generation)的數位素養議題〉,https://eteacher.edu.tw/Archive.aspx?id=295。
- 楊善茵(2019),《數位原生與數位移民代間資訊行為比較》,頁9-1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劉玉玲(2014),〈數位原生與數位移民的網路科技運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3卷第7期,頁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