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ket

◎ 何怡潔(台北大學法律系學士)

一、介紹

Packet一詞在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意思為小包裝、小袋、小盒,可以用來表示小袋的零食、小包裝的糖果等等,在電信工程領域則是指將網際網路傳遞的數據資料切割成數個資料封包,(中文譯為資料封包/封包),亦即為一大團訊息其中的一小部分。當使用者A需要從網際網路上載入圖像時,圖像並不會直接從伺服器上一次性傳送到用戶電腦/計算機,它會將圖片分解成數個 packet,再傳送至電腦之中,由用戶的電腦重新組裝packet成原始照片。

      Packet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別是Header1(標籤)和Payload(關鍵訊息)。Header包含該Packet的基本資訊,例如來源、目的地資訊、協定版本(protocol version)等,而Payload則是該Packet最主要的關鍵資訊。

二、使用原因

      當需要傳送文件時,理論上可以透過傳送一連串的比特(Bit,電腦資訊最小單位)的形式發送到另外一台電腦,但當牽涉到多台電腦或是地理區域的限制,加上資料龐大時,傳送資訊需要過長的時間。而packet switching(中文譯為分組交換)的技術,讓各個packet可以採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抵達目的地,之後再重新組裝,因此資料的傳輸能夠打破線路的限制,資料也能夠在數以億計的電腦上相互傳遞、交換數據。

      Packet Switching2是1960年代發展出的傳輸方法3,透過將資料分組提高傳送的效率。資料包拆成數個Packet由A點傳送至B點時,Packet可能會經由不同的網路節點(Network Node)透過不同的路徑到達,而在經過節點時,可能會被Receive(接收)、Buffer(緩衝)、Queue(等待)和Retransmit(重新傳送),而這個主要取決於link capacity4(鏈路容量)網路上的流量負載。若有超過CIR5(Commited Information Rate,中文譯為承諾訊息率)的情形,則會透過Leaky Bucket或是Token Bucket 等原理,使用 Traffic Shaping 等方式來調節。

三、實例

      舉例來說,A今天寄出一封信給B,在網際網路的運作架構之中,信件將會被拆成20個packet,每個packet透過各自最佳化的路徑(packet switching)到達B手中,這些packet不一定會依序送達,B會透過Packet Header得知寄件者是A,並依此所提供資訊重新排列至正確的順序,再開始閱讀內容,而內容正是由Payload提供。


參考資料

相關連結

Traffic Shaping – 臺灣人工智慧行動網 Taiwan AI Wise Agent Network (sinica.edu.tw)

« Back to Glossary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