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人工智慧重創編劇產業 好萊塢編劇15年來首度罷工

◎ 高國祐

Photo by De’Andre Bush on Unsplash

自2022年以來,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快速地興起,從生成圖像的Stable Diffusion到得以生成文字、問答對話以及自動摘要的ChatGPT,相關人工智慧的應用逐漸進入一般大眾的生活,而同時也帶來了諸多衝擊與挑戰。其中,最令人擔憂的挑戰之一莫過於生成式人工智慧將取代諸多行業與工作,而對勞動市場帶來重大革命。

在好萊塢,目前即正有一場為了對抗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罷工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導致諸多熱門影集和脫口秀等節目之製作及播送面臨停擺。

對於人工智慧,美國編劇工會(Writers Guild of America,簡稱WGA)即認為:「人工智慧是剽竊的機器」。知名的美國編劇Josh Friedman更進一步指出,編劇的創作靈感皆來自於自身,來自於自己所愛的、所恨的以及所害怕的事物;然而,人工智慧並不像真正的編劇一樣具有真實的情感,因而其所創作的作品缺乏的正是在任何故事中皆很重要的元素——「人性」。

此外,另一位編劇Molly Nussbaum更指出,人工智慧並不真正有生成能力,其所做的姑且只是把網路上找到的東西和既有的資源重新組合。因此,生成式人工智慧所產出的內容並不是創作,而是在抄襲別人的作品,進而扼殺創意並貶低了編劇的努力和創作。事實上,編劇工會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蓋因演員工會的成員即表示,在諸多契約中,公司或工作室即主張有權利用演員的聲音透過人工智慧來製作新的演出。

在如此之擔憂之下,為了避免在未來人工智慧在編劇創作領域被大幅度地應用,編劇工會即主張,在最低基本協議(Minimum Basic Agreement)中,關於「編劇就業的專業標準與保障」一節必須包含使用人工智慧進行創作之規定,以保障相關工作者的薪酬、福利和權利。更具體而言,編劇們即要求製片公司,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不得以其創作之劇本由製片公司利用生成式人工智慧進行編寫、改寫或再製,也不得將相關創作資源運用於訓練人工智慧。

然而,美國編劇協會的協商對象——即由電視電影製片公司組成的美國影視製作人協會(the Alliance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Producers,簡稱AMPTP)並不接受此一條件,因而導致協商談判破局。而在談判破局後,數千名好萊塢編劇決定開始罷工。而這即意味著,在罷工結束前,缺乏編劇撰寫新的劇本,相關節目的製作進度即可能面臨停擺,直至重啟談判並獲得共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