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下數位社會的人文課題與法治反思:第一次計畫會議

會議名稱:第一次會議

會議時間:2022年10月26日 上午10:00至12:30

會議地點:本所第二會議室

計畫名稱:國科會「AI時代下數位社會的人文課題與法治反思」

主席:李建良
出席:林常青、楊岳平、廖世偉、江彥生、李韶曼、何漢葳

(敬稱省略)

 ◎ 整理:繆欣儒

第一次會議會前討論

李建良:

首先謝謝各位撥冗參加數位社會計畫第一次成員會議,因為之前從開始撰寫計畫到申請計畫,一方面因大家都很忙碌,另方面則是考量疫情關係,

一直未有實體會議,今天主要是大家共聚一堂互相認識一下,並由我先針對計畫做簡要說明、簡述計畫之初步想法,並由大家互相表示意見與參與討論,大家也可以先稍微進行自我介紹,讓彼此相互了解。

廖世偉:

我目前在台大資工所服務,有從事部分金融科技的研究,另外因之前Stanford的同學莊永丞教授在東吳法學院,故這一年也在東吳法學院義務性地幫忙兼課,因他們目前希望法學院大一即能修一些金融科技方面之課程,以利將來大二、大三更好地銜接財經法課程。實務工作部分過往曾於google工作,於2014年離開之後便回來台灣,並於過去幾年來到台大任職至今。

李建良:

謝謝廖老師,我們也很需要借重您在實務與AI專業方面之知識,以提供我們研究上的互動交流。

江彥生:

我是中研院社會所的研究員江彥生,專長是在於社會網絡,而因最近我們領域開始用蠻多AI,我對AI的道德面也滿感興趣的,現在有許多研究皆在討論如何把人的道德面放進來,本身我是做實驗的,希望能結合AI與社會學系的實驗來了解AI於社群媒體上的衝擊。

楊岳平:

各位好我現任職於台大法律系,現為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公司治理、金融監督、金融科技,之前與廖老師有蠻多機會於區塊鏈的場合碰面,我自己也有做人工智慧相關之研究,包括人工智慧之金融與人工智慧之責任,也有做一些法律經濟分析、法律實證分析做研究,今天也很高興來參與本次計畫會議。

李建良:

岳平老師是我們法律界長期合作的老師,而這次的計畫基本上是一個跨領域研究,本次計畫特色是降低法律成員,岳平老師與韶曼老師一樣是法律背景,但邵曼老師現在亦可以說本身就是跨領域之人才。

李韶曼:

我其實也是法律背景,惟自美國畢業之後開始於成大智慧運算學院任教,教學AI law and policy相關課程,我自己的研究則是用text mining的方式做法律研究,目前研究領域為text mining、legal text、social media text,社會的話在做

歐洲討論的影響,近幾年則是在做covid-19 text mining 與text mining 大法官解釋等研究,很榮幸可以來這參與學習。

林常青:

各位老師好,我是成大經濟系的林常青,本身是做經濟統計,其包含經濟預測與法律實證,此皆為我較有興趣之議題。而之所以會與法律所有比較好的淵源,是因早期與法實證中心有相研究合作,包含裁判書之text mining與裡面的相關分析,皆給予許多啟發,也希望藉著這個機會與大家能有更多學習。

李建良:

常青老師跟我們所淵源很深,之前有法實證研究的鐵三角即為常青老師、黃國昌老師與陳恭平老師,三位早期即在從事法實證之相關研究。

林常青:

當時即發現要搜尋如此多的資料非常辛苦,所以後來即開始使用text mining等相關其他方法作替代,也是藉此機會開始有所接觸。

何漢葳:

我是何漢葳,本身是念統計的,現在做的跟傳統統計學術研究相差較大,現在即是於法律所幫助所上各位老師做emprical Legal study,也非常榮幸能參與此次計畫,也希望能夠跟各位老師學習。

李建良:

其實漢威本身具有統計專業,並實際在做AI相關的coding,故若有相關專業性的東西都可以請教漢葳。

計畫簡要說明

李建良:

以上自我介紹完畢,後續則由我簡要說明計畫背景與計畫如何進行,大家也不用拘束可以互相交換意見。首先謝謝各位老師,除了加入這個計劃之外,還願意參與每個禮拜一於台大課堂中之演講,目前已經有常青老師、岳平老師與彥生老師分享其目前研究發展,也讓我們收穫良多,接下來還有三位,世偉老師、漢葳老師與韶曼老師。此外世偉老師在網路上有許多精彩演講之紀錄,我常常在youtube上看到世偉老師精彩的演講,特別是如用「區塊鏈檢測污染」。

廖世偉:

我剛好有昨天的投影片可以寄給大家參考,是有關「碳權」怎麼用allowance或 credit兩種方式之討論,昨天即是去報告目前國外用的一些情況。那剛剛所長提到的河川污染其實是農學院張教授主導,張教授十分偉大而我也非常佩服他,我們是於2016年開始進行檢測的,當時有上百條河川遭污染,部份起因為有些公司刷主機板並倒到河川去,因過往台灣經濟起飛時有所謂「家庭即工廠」之運作模式,造成河川汙染十分嚴重,而至今年初已經下降到10條以下、約莫8條左右,也讓我們人民飲食上較為安心,其原因即是農學院副院長張教授發明的這些sensor互聯網檢測,以較為便宜的價格約10元即可支應,因而現今可以以螞蟻雄兵之方式到處檢測,相較過往政府是以高達新台幣五百萬元的大型機器去檢測,現在透過此種模式則有更多的進展。因而現今利用AIoT偵測之方式可以達到資料不落地、將資料直接上傳於區塊鏈,亦無需再取信於人。

李建良:

好的謝謝世偉老師,這些資訊往後皆可再深入討論分析,相信大家應該也還會有些後續想法。現在先稍微向大家簡要說明計畫之背景,本計畫其實是自三年前我尚在科技部的法律學門擔任召集人時主動規劃的AI研究計畫,因當時正介於Big data與AI發展的開端,因而意識到此部分議題法律學門極需做跨領域的研究,故有了「AI的法律規範與創新的計畫」此一為期三年之計畫,本計畫主要為跨領域研究、研究群之建立與平台的建構,整個計畫之呈現可以自「台灣人工智慧行動網」獲得了解。

而我們現在接續的計畫則是前述三年計畫結束之後我再跟人文司聯繫希望繼續研究,故本計畫是一接續的計畫,而本計畫運作方式沒有改變,是一個跨領域研究,計畫目標則是希望能由不同的領域間互相交流、文章產出、論壇形成、發展個人特定專題演說。我對於接續計畫的基本構想是不再以AI為中心,AI只是一種技術因素,本計畫將探討「數位社會人文相關之問題」,因我們已進入數位社會、數位時代人際關係與互動網路之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數位社會的各種面向與問題,此即為整個計畫的緣由。

程序問題與活動系列簡介

先談程序性的問題,首先各共同計劃主持人都可以有一位助理,並會將成員列於網站上people之欄位,藉此列出計畫成員群也讓大家了解不同計畫之間的關聯聯繫;其次我們目前有兩個活動系列,分別為:

  1. 持續進行的【公共性與AI論壇】,各位目前到台大課堂上演講即是本論壇之參與,目前為不定期舉行,過去約是一個月到兩個月舉行一次。
  2. 林文源老師部分則有「AI公共化計畫」,基本上是在推動AI怎麼跟社會連結,他們定期有舉行論壇為AI公共化的工作坊】,目前區分為經濟學、心理學、與接下來12/27(二)下午舉行之法律學門工作坊,韶曼老師及漢葳老師均會參與本次法律學門工作坊,時間上先跟大家預告說明,歡迎大家前來參與交流。

實質研究內容規劃

接續討論計畫實質研究內容部分,本計畫為期三年,本計畫與前次計畫不同之處在於希望能更強調於跨領域研究之部分,特別是依我過往經驗會發現,從法律面出發研究可能會碰到一些專業性障礙,要對AI進行法律規範其實應更深入了解AI實際運用之專業技術面,若無法從專業知識面吸收更多了解,法律規範層面上就會與實務運作上有隔閡、脫節,故本計畫的進行即是希望能更強化對於各別不同領域的domain knowledge之吸收,以使法律規範能相應配合調整符合各領域之需求與問題探討。

規劃期程上第一年還處於一定程度磨合的階段,相較於線上會議,定期實體聚聚會較能有更多互動與討論。而如果要減少大家之負擔,可以每次由一個人來報告並講解現在手邊正在進行之項目研究,無需特別另尋題目,每次為一個領域分別為經濟、社會、資工、法律,大家即得自不同領域中提問與交換意見。另外就是公共性與AI論壇,大家可以討論適合之日期定期舉辦,並可藉由各位的網路延伸出去尋找合適人選,每次論壇皆會製作逐字稿之會議紀錄整理,經過講者確認後即會上架於網頁上AI & publicness之部分。另外補充我們院的資訊所廖所長,目前手邊正在進行研究的是非常高端的科技,據我所知他正在研究的是發展一個技術可以更好地看到車子之死角,他也很願意來幫我們講解說明他最新研究進展,即可於年底前進行一次專題演講,之後也會再跟大家調查時間上可否參與。

以上為計劃背景與計畫可能進行方式之簡要說明,接下來大家可以一起來brainstorming一下,來一起討論相關的問題。

江彥生:

有個問題不確定是否與我們計畫相關,想順便請教所長意見,關於

政府近期成立之數位部,想了解政府對其之規畫與運作上是否與我們的計畫研究相關。

李建良:

數位發展部的成立對法律來說有兩方面:一、其發展上應將與法律學門及其他學門合作,共同進行針對有如AI相關發展之合作研究。二、就我的方面而言,數位發展部其實也是我們要研究的標的,政府成立組織後對數位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及對於政府規範上的正面、負面影響,均為值得研究之議題。

我們數位社會計畫的研究範圍很廣,其研究範圍包含例如資通安全的部分。現行我國資通安全法的規範非常鬆散,且原先由行政院資通安全會議負責之工作,現在交給數位發展部來運作,數位發展部現行將如何運作資通安全之相關業務即為我們持續要研究之課題。

另外補充說明,我們所上的資訊法中心與我們亦有連結,資訊法中心之劉靜怡老師、邱文聰老師應皆會與數位發展部有一定聯繫,此議題也都可以之後再互相交流討論。本計畫也是希望得透過一個平台,集結大家目前自不同領域對數位社會之相關研究,共同鑽研與合作研究。

楊岳平:

我這裡補充一些資訊,其實除了數位發展部之外,還有許多政府部會可能與數位社會的議題相關,像是我所研究之金融部分,金管會即會與許多新興金融科技議題皆有關聯性;此外消費金融部分,行政院消保處亦有智慧金融相關之演講,可能皆屬與數位社會有一定關聯性之政府部門。

李建良:

本次計畫設定議題中法律部分及資訊部分特別請岳平老師、韶曼老師與士偉老師參與研究,因現今經濟面向此領域中消費習慣與金融貨幣已有別於過去,區塊鏈、物聯網之技術發展都已經超乎我們想像,希望此亦為我們計劃研究之重點。也很期待士偉老師未來能分享區塊鏈之相關知識與目前手邊已進行之研究內容,透過真正有此部分專業知識人才之解說,才能真正實際性地對此領域有進一步的了解。

廖世偉:

好的沒問題,這邊想先請教李老師「公共性與AI論壇」及「AI公共化」兩邊論壇或計劃之區別。

李建良:

我這邊負責的「公共性與AI論壇」是在這個計畫裡運作的一環,每次會請一位或數位學者來演講,本論壇的設題即為AI與公共領域間之交互關聯,透過此框架之下來探討AI對社會各方面與各領域的影響。

所以大家也可以透過人工智慧行動網瀏覽,此種系列性演講亦可往前追溯,過往科技部底下人社中心即有一計畫定期舉行類似之讀書會,當時岳平老師也有參與,形式上與現在十分相似,透過定期舉行會議並給予每次會議一個題目,

組織人工智慧與法律規範之研究群,並將會議紀錄整理於AI camp之中,而因AI camp相關之計畫已經結束,現在進到近期之計畫後我們更名為公共性與AI論壇,本計畫亦延用此論壇之名稱。

至於林文源老師之「AI公共化」為另一個研究計畫,對於如何打造公共化AI林文源老師有其想法與設定目標,目前並已進到第二期計畫。我的公共性部分偏向一個空間與界面概念,而林文源老師的公共化則是一個目標取向,希望能把AI公共化,並有設定一些議題正在進行中,林文源老師主要從社會學、STS的角度,並加入法律與其他學門之參與以進行推廣。

而我們的計畫是構建一個跨領域研究之平台,也會有一個計畫成果。目前林文源老師這邊推動、由林文源老師跟我主編的AI科普書《人文社會的跨領域AI探索》即將出版,另外一本《公共化AI的基礎設施:技術、協作與展望》則是正在進行審查中,本書即會對於AI的公共化有所詮釋。

而就我們數位社會計畫而言不會限定於公共性部分,我們會更多地去探討數位社會的各個面向,如同前述所提到金融經濟此領域,數位化之轉變以深入我們的生活,然而我們卻可能還不夠充分了解其發展。那未來對於本計畫的進行方式與成果,大家可以看看是否能定期舉行會議相互交流討論各式議題,研究成果部分也可以規劃集結成書籍出版。

補充跟大家介紹網頁持續在進行的artispaedia,這個詞是artis(人造物) paedia(百科全書)結合成一個字,主要是因新興科技之發展,許多學術專有名詞與概念之誕生相繼而生,我們透過建立詞條與百科全書之概念,請學者、研究生們撰寫一些基本的內容放上去,透過此種方式將不同概念集結於此也是跨領域研究之一項成果展現,各位如果對於特定term有興趣、有想法,也可以提出來由自己撰寫或請研究生撰寫並補充進來。因為其中許多詞條的概念可能僅是在較為概敘簡介階段,如果各老師有覺得不足之處,也可以再進行補充沒問題,藉此對各領域之辭彙進行概念的串聯與連結,以上簡單地跟大家說明。

李建良:

我們可以開放性地聊一聊,大家有想了解的都可以提出!另外,我想了解韶曼老師的學院與其正在進行之研究方式為何。

李韶曼:

我現在是在成大的智慧運算學院,我們學院目前成立兩年多的時間,學院成立的目標為打造一個跨領域的平台,因此學院裡面的師資非常多元,大家共同的特點為都是運用運算作為工具來做不同事情,例如有法律、心理學、材料、電機、資工各不同領域之背景。目前成立初期學生人數仍不多,不過我們會開運算相關的課程,例如我與心理學的同事會開設將運算用於特定領域之課程,另外也會有特別教學運算技術之課程,由統計、資工、電機等學門開設不同層次課程,教學如運算的架構命題、演算法與統計工具等等,希望藉由不同層次、跨領域的課程給予學生不同的體驗。

目前學院沒有大學部的學生,因大學部為學分學程,主要的學生來源為碩士班的學生,他們都是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例如有資工、統計、經濟、資管、物理等。初期運作上會遇到一些困難為對於背景多元的環境中如何設定課程進行比較困難,初期做了許多不同的嘗試,班上研究生們背景較多元可能較難有一個共同的對話工具,目前還在摸索中。

李建良:

想了解智慧運算學院算是在成大社會科學院之下嗎?

李韶曼:

是獨立的,不在社會科學院之下,往上即是校。學院裡的設施十分多元,我們下面的學程有兩個,分別為人工智慧機器人專注於研究AI,另一個則為智慧運算專注於比較硬體的研究。

李建良:

成大智慧運算學院的運作模式十分特別,剛好運作方式與我們的計畫很相似,也是朝著跨領域的方向,有很多思想上可參酌之地方,也希望能借助韶曼老師之介紹能夠與相關領域之人才交流合作。另外政大創新國際學院也有許多相似之處。

廖世偉:

我有個問題想請教,關於前述有提到digital society、digital community,部分老師也有提到很多循證治理(evidence based government,EBG),然而上次我參與一個研討會時有老師提出意見表示現在應該不能只是EBG,因此方向可能不構包容。現在政府強調創新、包容、永續,應透過EIG(evidence informed government)更能達成,因為社會科學領域蒐集數據可能比較困難,亦或是數據容易變動,雖然近期強調政府溝通與治理上應依據數據而非僅依賴經驗,但沒有數據的社會弱勢可能會因此被我們忽視,我們也應重視如何去包容他們,例如透過適當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來協助,這即是該位老師提出應從EBG走回一些到EIG之原因,我自己也覺得他的講法有道理,也在思考該如何去包容這樣的思想。

我們的計畫討論到digital society也可以參考這樣的想法,因為人際網絡本就是比較複雜,不一定甚麼都能量化而能拿得出數據來,所以我想藉由拋磚引玉的方式,邀請大家一起想一下有沒有一個方法,在數位時代下還是考量有些analogue的東西該如何進來,因為它連數位化都做不到。

社會中部份人群是數位原生,但亦應考量社會中很多人仍為數位移民,例如上次美國總統競選第三名Andrew Yang,他是華裔且他與他父親均為台南人,他的治理方式上即在推這個lobby3、web3,用web3的方式來做治理,他講的也很有道理,他說現在年輕人於數位社會中都在DC裡面談Dao,大家知道我們現在推Dao、區塊鏈、web3都是透過開一個Disco的,但是在虛擬世界裡而跟這個社會完全脫節,我們的社會實踐在哪裡。我們到最後仍應要虛實合一,在真正的世界裡談Dao。

亦如元宇宙之父Neal Stephenson對metaverse這個詞的定義解釋認為最終即是要虛實合一,而我們現今各自在各自的同溫層時,有沒有一個辦法像前述Andrew Yang主張的一樣能夠盡量虛實合一,我自己也還不確定解法,而像他們所推行的治理也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部分,但至少跨出了第一步能夠作為啟發讓我們進一步學習。

李建良

謝謝世偉老師,這是個很重要的分享,最後提到的部分我最深有同感的是法律人亦常常在自己的圈子中看著東西去想像,但實際狀況很可能與想像大相逕庭。剛剛所分享的內容即可作為一個獨立的議題,也非常期待世偉老師下禮拜的演講。

另外補充我們會議都會做會議紀錄,包含這次也是,因為其實大家討論過程中常常有許多寶貴的想法,我們希望能藉由紀錄將它保存下來,到時候也會再給大家check過。

實體會議日期安排

廖世偉

好的,想問一下之後是不是就一個月一次的實體會議?

李建良

依大家目前比較方便的時間,是不是從明年開始比較適合?從2023年1月開始大家的壓力比較不會那麼大,再看看大家明年的時間與行程,等年底學校課程確定後可以著手進行調查大家比較方便實體會議的時程。

講到這個時間問題讓我想起我們這個網頁有一個Magic number 20200202,這是我們網頁正式上線的日期,但沒想到這之後疫情就爆發了,後來當時計畫的會議就先暫時取消,我們的網頁上也開始兼做covid-19專區,有一個系列在研究相關議題,大家也都可以上去瀏覽相關資訊,謝謝大家。